多宝体育,多宝体育官网,多宝体育下载,多宝体育登录,多宝体育app,多宝体育网址,多宝体育登录,多宝体育靠谱吗,多宝官网,多宝网址,多宝注册,多宝真人,多宝游戏
康桥资本孵化的明星biotech天境生物“分家”1年8个月后,美东时间2025年10月16日下午五点,美国天境生物(I-Mab)宣布转型为生物科技平台公司,并宣布启动香港上市计划。
杭州天境(TJ Bio)还在产业和资本过山车的轨道上不断爬升。9月30日,公司刚成功完成近6亿元人民币C+轮融资。这笔资金将重点用于推动第一梯队产品的三期临床试验与上市申报,同时加速第二梯队全球创新候选药物的研发进程。
自去年2月公司分拆后,分得2.2亿美金、三款管线的全球权益的I-Mab,股价一直徘徊在1-2美元/股的低迷区间,一度触底0.62美元,抵达退市警戒线的边缘。但它被市场上认为是完美的“壳公司”,有买家询价“买壳”,但“因为价格太低,觉得卖了不划算,还不如自己运作。”
但从2025年初,I-Mab的股价却一路飙升,2025年8月,I-Mab成功完成了6,120万美元的二次发行,10月16日,股价比起最低点的0.62美元,涨到10多倍至6.56美元。
老资产剥离之后,如今I-Mab又要拿进来一些新资产。I-Mab的“壳”的增值,在一个持续推进、并有不错数据的管线之外(Claudin 18.2x4-1BB双抗),还装入了一家康桥投资的眼科公司,并开放性的宣布收购更多项目,然后趁港股生物制药东风,在港股上市,撬动更大资本。
这种“倒旧酒装新酒”的行为可以被视为公司在摆脱历史利益纠葛的包袱后,重新出发。
一些投资界人士认为,这是康桥擅长的运作方式:“将投资的项目装到一起,进行再次操作”。
另一种观点认为,康桥有点像美国的vc,由资本方孵化项目并主导公司,对公司进行管理,根据公司的战略方向,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高管。
不管是不是资本游戏,最终的判定还是有没有产品上市,是否真能在做药的历程上踏出关键一步?在这种运作下,资本是做药的提高效率的工具,还是唯一目的?
天境生物从成立伊始就是康桥资本孵化的公司,是2017年在康桥主导下,由三境和天视珍两家企业合并而成的。
天境生物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其由行业资深老兵组成的“全明星”高管团队,创始人臧敬五等人都有跨国药企高管的经历。
在发展的过程中,天境生物转让了进入红海竞争的PD-L1单抗等管线等新靶点上,分子设计上也体现出差异化。早期的天境一直瞄准了全球市场的未满足需求,旨在与全球巨头同台竞技,而非仅仅在中国做“me-too”或“fast-follow”。
天境生物于2020年登上纳斯达克,市值一度高达85亿美元。一方面是因为天境License-in+自主研发,多管线并进抬高市值。另一方面,天境生物将CD47抗体(来佐利单抗)授权给艾伯维,首付款和第一个里程碑付款合计2亿美元,让市场看到了其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和巨大的未来销售额想象空间。
但短短几年后,公司估值缩水至不足1.5亿美元,经历了高层动荡、被列入“预摘牌名单”、核心药物被退货等一系列挫折。
去年2月, I-Mab宣布,已与天境生物科技(杭州)有限公司签署最终协议,将I-Mab全部中国业务、团队及管线与杭州公司现有管线及资产进行整合重组,剥离其在中国的资产和业务运营。
在分拆公告引发争议后,天境方面的顾问机构回应称,此举旨在“消除中美监管壁垒,实现两地价值最大化”。这种解释虽在逻辑上成立,但更多被视为无奈之举。
2019年天境在杭州设立子公司时,I-Mab为其融资提供了近2亿美元的回购担保。当年,市场火热,上市几乎被视为必然。
但随后爆发了拖累公司的几个重要事件:2021年,公司经历高层洗牌和战略调整,股价开始断崖式下跌;2023年,公司又被艾伯维退货了CD47单抗在研药物来佐利单抗等产品。公司可能仅获得了2亿美元左右的首笔付款。
这意味着之前I-Mab提供的回购担保将从或有负债变成实际负债。I-Mab很可能需要动用所剩不多的现金来履行回购承诺,被拖垮。
与此同时为了避免诉讼和资金链断裂,天境只能通过重组转移风险,将精力和资产重新注入杭州公司,说服股东,寄望“再搏一把”。
“就是做了一个我放弃给你的担保,你把我的中国资产便宜拿走,然后我再在你中国公司这边拿点儿股权——这么一个三重交易。”一名知情人士用直白的话总结到。
交易完成后,I-Mab拿了三款药物的全球权益(中国区除外),分别为:Claudin18.2/4-1BB双抗、PD-L1 x 4-1BB 双抗以及CD73抗体。杭州公司拥有长效生长激素、CD38抗体、CD73抗体、Claudin18.2/4-1BB双抗、CD47抗体的大中华区权益。与此同时I-Mab直接持有以及通过香港公司简介持有杭州公司的股份将不到10%。
自此,中美两地的天境生物除了几个共有管线外,和一些交叉持股(公司或个人)之外,两家公司踏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。
而去年的分拆风波,让人一度认为核心资产都留在杭州天境。相反,I-Mab“感觉没剩下什么东西,让人看不懂”——一位业内人士表示。
“分家以后,两家公司I-Mab和杭州天境已经是侧重不同发展方向的公司”。
2020年曾带领天境生物纳斯达克上市敲钟的首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(CEO)臧敬五,在2023年已辞任天境生物的职务,在2024年中美天境分家后,继续领导国内的天境生物科技。
而I-Mab的董事长,变更为康桥资本创始人傅唯。截至2025年3月19日,康桥资本持有公司15.7%股本;和现在的公司第一大股东云顶新耀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康桥资本是云顶新耀的绝对控股股东,从云顶新耀创立、战略方向、到资金调度都深入参与。而在云顶新耀董事会中,公司董事会成员Sean Cao则也是康桥资本的运营合伙人。
I-Mab一度被当作壳公司被询价, “但是股价跌得太厉害,投资人觉得太便宜就没卖。”一位知情人士说。去年分拆期间,公司股价仅为 2 美元/股,市值约 1.65 亿美元。
公司于2023年任命的CEO Raj Kannan曾在德国默克担任神经病学和免疫学业务特许经营的全球负责人,在BD交易领域的专业经验超过30年。据知情人士介绍,当时公司对其的委任确实考虑到了这一点。
但由于公司的管线比较早期,BD或者商业化都不是合适的时机。虽然账上2.2亿美金,但选择推进哪一款管线,都是极其烧钱的事情,因为没有确定重点,所以临床一直没有推进。
也许是公司管线较少且偏早期的原因,这一(BD)愿景最终并没有实现。而Raj本人也于去年7月卸任。
在去年7月份,I-Mab转变了战略发展方向。新任CEO傅希涌开始推进其中一款管线。
傅希涌此前是mRNA平台公司RVAC Medicines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,曾担任是绿叶制药集团副总裁兼国际研发部负责人。RVAC Medicines也是康桥在疫情期间孵化的公司,因为疫情的结束,这家公司最终解散,但在康桥和傅希涌的合作中,双方应该是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。
傅希涌上任后,两个大方面有了变化:一个是investor outreach,也就是企业主动与投资者沟通,提升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曝光度,让潜在投资者更了解企业的财务表现和增长逻辑。另一个就是在恢复公司稳定的大背景下,推进项目的临床开发。
去年12月左右,公司减员了1/3。因为当时主要推进的临床项目只剩下一个,所以把30多个人的团队缩减到20多个。
虽然天境的成功与失利背后,都不乏资本运作的身影;但也只有药物本身,才能按下让资本重新启动的按钮。
一位曾在I-Mab工作的人士回忆,傅希涌在七月到任后,首要工作便是与团队逐一审视每个研发项目,梳理所有可用数据与研发思路。
他们观察到CLDN18.2/4-1BB双抗在单药试验中呈现出初步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信号。随后,迅速启动了其与现行标准疗法的联合用药探索。就在组合疗法刚刚在四至五位患者中显现出初步迹象时,团队面临一个关键的资源分配抉择:是投入巨额资金推进CD73项目,还是以相对较小的成本开发CLDN18.2/4-1BB双特异性抗体方案。
Uliledlimab(CD73)是一款潜力新药:曾在ASCO年会上获得“Top12”摘要推荐,初步数据显示其客观缓解率显著高于同类产品,市场一度视其为“最佳同类”潜力药。
2024年,这款药物被分拆后的中国天境授权给赛诺菲,交易金额最高达17亿元人民币。
在BD层面,杭州天境的独立身份反而提升了灵活性。相较于在美股受限的I-Mab,中国公司能以更灵活的架构与跨国药企合作——既能引入外部管线,也能输出自身项目。
某些投资人认为,这样的“壳型公司”在跨境交易中极具价值:既拥有资金与临床资源,又能作为外企落地中国的中间载体,类似当年百济神州与安进的模式。
事实上,跨境交易的成功不仅帮助了中国天境,也“帮”I-Mab做出了选择。
当看到中国天境和赛诺菲签协议后,I-Mab立马决定只做CLDN18.2。傅希涌在投资人会议上解释了这个策略的逻辑:公司可以不需要花任何钱,就看到CD73这款药的后续数据。做了一些内部的项目论证后,I-Mab在去年12月就做了all in givastomig的决定。
拍板之后,I-Mab一直在拓展Givastomig的临床可能性。目前,这款药物正在进行单药和联合用药的试验。
有1b期试验数据表明,Givastomig单药在多线治疗失败的Claudin 18.2 阳性胃癌患者中实现了16%的ORR;而在联合免疫化疗的方案中,则显示出 83% 的ORR,超过现行一线年初,随着核心产品givastomig在胃癌治疗中的早期数据表现出83%的客观缓解率(ORR),股价出现显著反弹。
比起分拆时,投资人和市场陷入“不知道I-Mab在做什么”的迷惑,Givastomig的进展成为I-Mab主动和投资人沟通的线月,I-Mab成功完成了6,120万美元的二次发行。
但作为一家在美股需要持续增值、在港股继续谋求上市的公司,只有一款核心药物还远远不够。或者说,一款药物对于公司难得的IPO而言,杠杆力度还是太小了。
在中国创新药持续两年的寒冬后,2024年开始,跨国大药企,为中国的创新资产支付真金白银,仅去年就达成了数十笔重磅交易。
整个国内医药产业现在思考同一件事:如何系统化地将中国的创新成果和临床效率,通过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推向全球,以创造最大价值。
I-Mab 在2024年曾和云顶新耀进行过合作。在合作过程中,他们看到将中美临床能力相结合的价值:一方面利用美国在临床开发上的优势,另一方面借助中国临床资源的速度与规模,同时有在推进管线研发的产品,形成合作的抓手。
“既然在一个项目上可以如此操作,那为什么不扩展到整个平台?”一位知情人士提到了为何将I-Mab做为平台公司的最初考虑。
孵化过许多家初创公司的康桥,深谙资本和产业双向撬动的逻辑。迅速提炼出了这次在发布会上的平台公司概念:“将具备美国临床价值潜力的更多项目整合起来,成立一个新平台。这一平台的核心逻辑是双向赋能:中国的临床资产可借助美国的开发能力实现全球价值;而美国的Biotech项目也可通过中国的临床体系加速推进。”
I-Mab已经开始进行做为平台型公司的第一个操作。宣布拟收购AM712(ASKG712),收购后将命名为VIS-101,这是一款双功能生物药物,靶向VEGF-A/ANG2,为湿性黄斑变性(wet AMD)和糖尿病黄斑水肿(DME)患者提供治疗。该收购将由新设立的子公司Visara, Inc.完成,该公司专注于严重眼科疾病治疗药物的开发。
一位研究过这个项目的投资人表示,“这个项目是从中国引进的,当时单独做为一个公司曾在市场上进行过融资。但这类早期项目失败的概率高,单独融资很难。”
不像在波士顿,投资人有许多项目可以选择,容错率高。在中国一级市场,早期项目往往是“避险”项目。康桥早就介入的这款眼科药物,确实在中国一级市场上融资遇到困难。
“当时这个AM712项目(AM712),一家全球基金表示愿意投资,但需要换一个更具国际化视野的团队。”一位了解康桥投资逻辑的人士表示,正是因为这类项目普遍融资困难,他们才开始考虑如何“降低风险,创造新的价值”。“如果在中国利用临床效率和低成本优势把数据做出来,然后放到有BD和商业化经验的美国‘老司机’手里,这样能结合中美两地的优势。”
最终基于这一思路,I-Mab着眼于多个早期项目,他们认为平台的意义,其一在于风险分散。“早期药物的不确定性极高,单药失败可能致命。平台化意味着多条候选药物共享技术、临床和生产资源,能够分散研发失败的冲击。”
在BD热的推动下,无论公司目前管线近况如何,都不会在当下环境下,错过任何BD可能性。
在平台化的框架下,公司可以拿出多条管线或候选药物组合谈判,形成“打包交易”或“多资产互补”,提高整体价值,从而在许可费、里程碑支付、销售分成等条款上争取更优条件。
“美股那边的投资人,真正看中的其实还是数据或是重大交易,相对而言会比较理性。这类平台,还只是一个开始,没有更多实在的项目。”
但一位美元基金的人士认为,“美元基金管理比较严格,单纯的资本运作很难实现”,因为其旗下不同期次的基金均为独立实体,各自拥有不同的有限合伙人(LP)。因此,跨基金投资在操作上需极为审慎,每只基金均设有独立的LP董事会,任何跨基金交易均须经过正式报备与充分讨论,以严格防范利益冲突。
一些业内人士认为,康桥在每支基金上的话语权都比较大,能够说服LP哪些合作和决策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回报。“他们能够撬动的项目和资本运作,能够让LP相信为被司及基金创造战略与财务上的实质性价值。“
不知这一次,“新桥生物“这一平台型公司,能否和未来的港股IPO上市碰撞出火花,推进更多管线的落地还是仅放大财富?这家公司将会奔向何处?